沙漠与黄河交融处有个入黄风沙观测场
提起刘拐子沙头,在内蒙古自治区磴口县无人不晓,荒凉、艰苦几乎成了刘拐子沙头的代名词。它地处于乌兰布和沙漠东沿,黄河上游的冲积平原段,那里方圆20公里内常住人口不足10人,年均降水量仅103毫米,蒸发量为降水量的20多倍,年均风速4.1米/秒,全年扬沙日数80余天,沙尘暴日数20余天,冬夏温差60摄氏度……,在这里工作需要克服 “吃水难、吃菜难、行路难”三大难题。
众所周知,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黄河泥沙主要来源于上中游黄土高原和沿岸沙漠地带。针对黄河乌兰布和沙漠段沿岸水土流失严重,风沙直接侵入黄河严重淤积河道的问题,2010年1月,我所利用院所长专项基金和内蒙古自治区科技支撑项目经费,在刘拐子沙头建立入黄风沙观测场,通过建立不同立地条件下的试验监测场,对沿岸不同立地、风况条件下风沙运移机理进行系统、动态观测研究,以期科学估算入黄风积沙量,为黄河乌兰布和沙漠段沿岸河道泥沙的防治及岸边水土保持治理工程提供科学依据,以保障该区域河道及下游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
经过连续三年的前期观测研究,目前,已经获取掌握了黄河乌兰布和沙漠段沿岸的风沙流结构、沙丘形态、沙丘运移规律的基础数据225000多条。2013年是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获取关键实验数据的一年。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对一帮追风逐沙的科研人员来说,春季也是他们获取数据的黄金时间。为保证高质量的完成科研任务,春节刚过,项目组成员郭建英和李锦荣两位青年博士便背起行囊、不畏严寒,奔向风沙观测场,进行野外观测和试验准备工作。
黄沙万里,大漠孤烟,我是茫茫沙海中无畏的沙舟
2013年3月30日,在天边还没有泛起鱼肚白的清晨,郭建英和李锦荣带领着山东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10余名学生装上试验装备出发了,又一次野外风蚀观测试验工作开始了。这次野外试验研究工作的第一项任务就是在不同立地条件下安装8套HOBO小气候仪、不同用途的积沙仪26套、测钎600根、测桩86根,开展实时、动态、高精度的入黄风沙运移规律观测,为科学估算黄河乌兰布和沙漠段入黄风积沙量提供更加全面准确的第一手试验数据。下午5点,项目组成员到达了巴彦高勒镇中转站。
翌日清晨,项目组成员向黄河乌兰布和沙漠入黄风积沙观测场挺进,实验观测场距离中转站30余公里,汽车行进在连车辙都没有的大漠里极其艰难,行进20公里左右,汽车就被沙坑陷住了,越往沙漠的深处走,被困的可能行就越大,汽车已经不可能向前再走一步,怎么办?徒步、肩扛、手提……,他们就是这浩瀚沙漠的沙舟,为保证项目的顺利完成,仪器必须运送到观测点,4公里的路程上需要队员来回搬运实验器材5趟才能运送完,经过了将近7个小时的努力,项目组工作人员终于将仪器运到了目的地,没有抱怨、没有后悔,有的只有执着和信念。
等待,白昼黑夜只为你的出现
等待,白昼黑夜只为你的出现,这不是唯美的爱情故事,这是研究入黄风积沙量科技工作者对大风的渴望。野外环境的风脉动性很大,没有规律可循,风速瞬息万变,这是野外观测风强和风沙流在近地表垂直分布规律研究的难点。为了获得大量的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详实数据,我们的科技人员通常都是见风为令,见沙为号,拿着计时器,擎着积沙仪,记录数据……,长时间的坚守在沙漠里。科研人员每天睡前与早上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收看天气预报,以准备和调整一天的实验方案。有一次天气预报预测夜间可能有大风天气,郭建英和李锦荣等人兴奋异常,夜里就坚守沙窝子里等待着这场大风的到来,沙漠的昼夜温差大,凄冷的月光打在人的脸上就显得更加的寒凉,1个小时过去了,2个小时过去了……,凌晨5点钟,风来了,风终于来了,两人带着学生们拿着仪器奔向呼啸的大风里……。这是野外观测实验工作的一天,等待强风的日子就这样度过。
沙尘暴是刘拐子沙头最令人恐惧的事,但对于科研人员来说,越是恶劣天气现象,越需要密集观测气象数据。有一次,沙尘暴刮得异常凶猛,最大风速达到23.5米/秒,能见度不足1米,其平均风速11.3米/秒,仅8.5公里长沿河段一次性向黄河河道输入风积沙就约为10万吨。在这样的天气条件下,观测人员需实时呆在小气象站与积沙仪旁,以保证仪器的安全运行,防止倒伏损坏精密的仪器设备。遇到这样的大风天气,吃饭就更成了问题,外面刮起六、七级左右的风,屋里就都是浮尘,吃饭就只能囫囵吞枣,不能细嚼,因为嘴里、饭里都有沙子。
风季来临的日子,就是这么痛苦,但更是快乐的。我们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就是常年忍受风沙刺脸的痛苦,享受着获取科学试验数据的愉悦。
爱岗敬业,牺牲奉献,遗憾是对家的亏欠
在3年多的科研工作中,早上7点钟出发,晚上9点回到驻地,然后及时处理白天的实验数据,11点半左右才能躺在床上休息,这基本上是每天日常生活的场景。
“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宁静的夜里,你也思念,我也思念……” ,这是对边防战士无私奉献的讴歌,也是对试验场科研人员的真实写照。为了能准确、实时、动态的观测风沙流,多少个日日夜夜他们就坚守在观测现场。清明节、五一节,多少个节假日他们放弃休息、牺牲和家人团聚的机会,屹立在风沙中,接受这大自然的洗礼。父母的惦念、妻子的埋怨、儿女的企盼,常常浮现在眼前,但这是工作的需要,是牧区水利人的责任。2013年3月24日 ,就是去野外工作的前几天,李锦荣同志可爱的女儿出生了,还没有听够女儿那一声声的啼哭,来不及沉浸在当父亲的喜悦里,他出发了,这一呆就是一个多月,孩子满月也没有来得及回去。在取得成绩的背后,是家属对科技工作者默默的支持和理解,累累硕果的背后,是藏在内心深处久久不能平静对家的亏欠。
这是乌兰布和沙漠观测站科技工作人员最平常、最普通的生活片段。他们没有经天纬地的英雄事迹,却用平平凡凡的工作诠释了牧区水利人“献身、求实、负责”的精神内涵,展现了青年科技工作者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无怨无悔的精神面貌。
下一篇
王浩院士带队赴维也纳参加EGU2010年会,组织二元水循环分会场取得圆满成功
›地址: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大学东街128号
电话:0471-4690607
传真:0471-4951331
邮编:010020